Friday 17 November 2017

景賢里開放日

是日出發到景賢里,我們選擇到銅鑼灣轉乘綠色小巴26號到半山司徒拔道。題外話,作為一枚窮人,曾經有到過山頂和山腳(?),卻從來沒有去過半山。皆因半山都是房屋呀,沒事幹嗎要到半山來。
我們到訪的日子是9月23日,仍然是炎熱的日子。這票只供職員檢查,他們沒有收票尾。





要內進了,看經過一條小路。左邊是公園,右邊是游泳池。

公園還有水井和涼亭。

很大的一個泳池!還可以跳水的。


來到了正門,只能感嘆是一棟很美的建築物。







來個古怪的角度。

從這裡看,就是香港的景色。

景賢里是傳統嶺南傳統三合院格局,即主屋加兩側翼,門口朝南,南面建照壁,形成內院。(資料來自http://www.heritage.gov.hk/tc/kyl/background.htm

不知怎的,有種去了廟宇的感覺。從這裡看樓高三層,但這次只開放到二樓。



另一邊是工作室。

這次的導賞很特別,是定點導賞。導賞員不會帶著參觀者四處走動,只站在原地講解。



建築物的裝飾都是中西合壁,非常特別。

更特別的是這邊的窗是不同型狀;這個是葫蘆形。

不知是甚麼形。

心形。

地板也很特別,用馬賽克的方式去拼砌。

內部裝飾更美。







然後,我們又到了一個展示當時復修的困難和過程。

這個故事要回到2007年9月,當時的第三任業主希望拆卸景賢里,重新建造新樓;因為當時民間的輿論壓力,政府不得不將景賢里暫定法定古蹟(現已成為法定古蹟)。後來跟香港政府賠償旁邊的面積相約的一幅人造斜坡予業主,該土地正在動土中。而大宅大部份地方已經被工人拆掉,所以修復也花了一年多時間去回復舊貌。

我們便進入主樓,一內進便看到重「正廳」。

門的左邊有裝飾品,梳妝檯和衣檯都很西化;右邊的是位黑人在拿著燈。這些古董傢俬原來是前業主借出予這次開放日之用。

順著方向走便到達「圓廳」,又名為「中餐廳」。但又配上西或的椅子和吊燈等,整個「圓廳」充滿西式感呀。



不同風格的磁磚。

這個是「西偏廳」,又名「西餐廳」。

這廳附設有傳菜的趟門,活像一間餐廳。

這邊是後園。

全屋亦有考慮風水,右邊圓形的是避免「漏財」。







這裡是「東偏廳」,原為中式會客廳,由於廳內主要擺放紫檀木傢俱,故又稱為「紫檀廳」。(資料來看現場)

上一樓了。

雲石地板。

我們先到露台看風景,這裡很涼快。
從這裡可以看到(但沒拍到)前面半月的小草地,導賞員說一般人都會用水池來有利於風水,但由於這裡是山坡的關係,不能建水池,於是改為小草地。









睡房。

然後,來到吾最喜歡的廚房部份,突然有重回到天鵝堡的廚房;當然天鵝堡的大也漂亮很多。

八卦的人問工作人員右邊的梯子往哪裡去,原來是往天井。



又回到地下。



我們都估計這邊是廚房的範圍,因為右邊有籠(懷疑是雞籠);左邊猜測是放柴(亂估的)。

就是這個像放雞的。



然後,回到公園和涼亭。吾又繞到正門,原本打算多拍數張照片便離開,但發現定點導賞開始沒多久,於是便留下來聽聽;才發現我們沒有看到導賞員就保存得最好的粉紅色廁所。死心不息的人聽完導賞便再遊覽大宅內部多一次。



最後,才發現是在廚房附近。我們一直衝向廚房,沒留意在身後呀。葫蘆形狀的馬桶,很可愛呢。

這個廁所也真夠大。


我們大概用了一個多小時去欣賞這棟在1937年建成的建築物,景賢里也真的是很值得保存呀,這座建築除了反映當時華人在香港這個社會的地位也日漸提高了;其中西融合的建築風格不常見。希望有機會還會再來參觀吧,反正窮人如我也沒甚麼機會往半山走(嗚嗚......)。






景賢里
地址: 香港半山司徒拔道45號景賢里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